摘要:阐述海伦国际内街改造,从设计角度探讨激活商业冷区的方法:在控制造价、追求易实施性的前提下,对背街口部空间、内部主题分区、改造细节等提出了解决方式,提升了内街的可达性、可识别性和停留可能。
关键词:商业背街改造 商业冷区激活 彩色艺术社区 钢结构装置 涂料涂鸦
商业冷区激活方法的实践探讨
以海伦国际商业内街改造
Practice of Disused Commercial Area Activation
Re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 Streets inside Helen International Residential Quarters
沈星:云南中建人文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创意研究院,建筑师
1、改造前概况
海伦国际商业2#地块背侧内街除了南侧岔街部分以外,已经基本竣工,但工程质量较差、外墙面会掉面砖、口部无标识性、整个商业街区无商业气氛等问题,这是一个还未完全竣工就需要进行二次设计、整合所存在问题的项目。改造范围从北入口到南入口长约1.2 昆明,希望植入激活商业冷区的一系列措施以增强街区的商业氛围。
2、改造概念及策划
在梳理了项目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开展了改造的初步构想:植入某种统一的元素,使得整个商业内街能够具有丰富的观感和活跃的商业气氛,植入的元素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1) 在商业街口部具备足够的昭示性;
2) 对场域中的空间序列有所限定,必要的节点给予主题;
3) 若植入实体装置物,装置物应该具有功能性;
4) 植入的元素应方便具体施做,弥补每个具体位置工程质量的不足;
5) 充分考虑甲方对成本控制的要求。
在考察调研了深圳、成都等一线城市比较新的商业街之后,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七彩连廊,艺术社区”的设计概念,意图通过注入艺术和工业元素,增加商业背街的能量差异,实现引导顾客进入区域、激发顾客消闲趣味,延长顾客停留时间的目的(图2)。
商业街两个端口设置口部广场,并通过具有昭示性的雕塑性物件吸引人流进入:我们希望雕塑物能成为街口的最高点,并结合上广告位、安保亭、即时电子信息发布器之类的功能。多方向的尝试,也帮助甲方确认了具体的形式和所伴随的功能(图3)。
雕塑将人流引入街道内部,场地地面开浅槽,填充彩色细石砾带或者敷设彩色运动地胶带,达到既限定出步行区域(避免小货车,电动车进入),又引导顾客流线走向的作用;场地内空间放大尺度的区域,被现有的连桥界定出来,三个主要空间分别植入功能:靠近西北侧入口一侧的广场定义为文化创意区, 植入顾客可参与的DIY 涂鸦墙、创意雕塑等功能;中部最大的广场定义为生活休闲区,布置外摆休憩区和小型发布平台;南侧广场为运动体验区,设置儿童大型玩具和小型攀岩广场(图4、图5)。
场地内部结合已建的楼梯间和连廊建构“盒子”装置,“盒子”按功能分为三类:以灯箱为主,附带广告功能的装置;具有连廊开敞部分顶盖功能的活跃元素;具有广告功能的街区、外摆区服务站;三类装置均考虑以钢结构为主,外部包覆铝板或玻璃材质,在已有主体结构的梁柱体系生根。
预想整合后的商业街区,会具备较高的能量差异和复杂性。在运作良好的情况下,应该有一定可以吸引人流和聚养人气的能力。
3、工程设计及项目实施
在造价和工程周期等条件的限制下,设计方案发生化,甲方希望在塔楼外墙改造的周期(3~4 个月)内一并完成对商业内街的改造,取消了概念方案中盒子装置植入、地面线条引导等整合内街整体性的方案提案,考虑采用更经济的涂料施做连廊的方式,来模拟类似艺术创库的空间,吸引低年龄段的人群,同时增强项目的整体性。
在如何实现累计这长达1.2 km的内街连廊涂鸦的问题上,甲方并未采纳由专业涂鸦艺术家来进行艺术发挥的建议,于是我们尝试用工程控制的方法来实现接近艺术的效果。我们按照最初的功能界定,用主题色的方式将外廊和连桥分成“火焰、海洋、丛林、星空”四个区域。每种图样又拓扑多种变化,以8.4 m (同建筑柱距) 为一个模数,连廊横向延伸拼接,每一模数段内只需要控制主逻辑(如横向贯穿线条),单元内部细节在总体趋势不应改变的前提下,线数量、线宽度和线间距可以有所变化,保证连续拼接的不重复和多样性。
局部乏味的大面积墙体,则结合主题色单独进行涂鸦设计,在线条上采用分色图、定位图控制、在施做上采用流程图、材料表控制,将具有艺术性和随机性的图案“控制”出来。(图7) 现场实际效果还算比较丰富,增加的复杂性对商业氛围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图样的拓扑变化并未完全按图纸实施,多样性未能体现;另外除去各主题彩色廊之外的柱、铺面分隔部分考虑不周,效果不够整体。
商业街的两个主要口部雕塑,最终实施的方案是以具有工业感的巨型构架为基础,增加集装箱、广告位、灯箱等元素(图8)。为了体现雕塑构架的工业感,我们在确认了方案后,采取了结构设计优先于建筑设计的工程深化方式, 由“H”型钢结构骨架和压型钢板表皮的结构美学直接表征完成面,结构计算结果成为最终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图9)。
最初方案中商业街内部的盒子装置多数都未能实施,唯有街道口部用钢结构包覆楼梯间的“盒子”得以深化(图10),“H”型钢框架锚固于楼梯间原梁柱体系之上,框架分为五层,各层型钢构件均焊接卡槽,槽内布置带灯箱广告位,广告位高低不同,为保证较好比例关系,在钢架与广告位之间设置隐框磨砂玻璃,目前该“盒子”主体已经施工完成,待成品广告灯箱吊装之后,即可投入使用(图11)。
对一些现场看起来有较大问题的局部,我们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局部改造,在此列举两例:办公栋大堂的雨棚加建(图12),考虑对掉砖问题的防护及提升大堂入口的易辨识性,我们设计加建较大的钢结构雨棚,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方并未拆除原来的小雨棚,形成了改造后大小两个雨棚叠加的效果。在街口转角位置,因为上下层连廊尽端收头方式不同(图13) 而失去的美感和逻辑性,我们也用较简单的建构加以弥补,并设置了面向街道外部的广告位,实现经济性和功能性的统一。
4、结语
对未完全竣工就进行改造设计的项目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即在时间、造价、工程既成事实约束都非常大的前提下,弥补工程中的硬伤,力争避免商业冷区被边缘化甚至沦为死区的努力。在技术上,也对钢结构在改造中的表现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以结构形态直接表征构筑体形态的设计方法及重要节点的控制方法均得到宝贵的经验。在当下诸多大体量建筑未能整体考虑就匆匆堆叠起来的快时代,对“亡羊补牢”方法论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