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西山脚下的林与路

来源: 云南建筑2016年第4期 点击: 4479 2017-09-27 11:36

摘要:阐述党校校前区文化广场及环校游路景观改造,探讨景观适地性及山地景观改造的要点。

关键词:党校文化、山地景观、适地改造、自然和谐



西山脚下的林与路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 云南行政学院校前区文化广
场及环校游路景观设计感悟

Forest and Road at the Foot of the Western Mountain - Design for Cultural Plaza and
Landscape around the Campus of Yun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

郑鹏,云南中建人文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内及景观设计研究室,景观设计师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几个重要的设计元素包括:山、水、植物、建筑,其中“山”就有接近地形之意。古人遵循“因地制宜”、“道法自然”就是对环境的充分尊重和利用,而环境则是指自然中的地形地貌、植被、建筑、水源等构成的景观综合体。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位于昆明滇池西岸、西山脚下,背靠森林公园,紧邻高海高速,是一块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图1)。“校在林中”是党校的校园景观特点和文化所在。林既是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也是自然中最美丽、最和谐、最有灵性的存在。而我们所修建的“路”,则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党校山地景观的建设意义在于丰富校内活动空间,对碎片空间进行设计研究,清理和缝合,将消极的碎片空间改造成公共绿地等积极因素,提供人活动选择的多样性。


1、设计背景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占地约221 亩,日均在校学员约200~300 人, 在校教职工约380人,学校日常学习、生活总人数约为500~600 人。近年来,各类配套建筑及设施相继落成,给予学员、教职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校园规划中建筑占地较多,人均休闲活动面积有限,校园缺乏茶余饭后供师生交流活动的场所。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及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会议精神,学校将成为承载学员全程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校园的文化氛围、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散步环路及景观节点的设计,将改善缺乏课余散步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这一现状问题,其实际功能和现实意义重大。


2、环境概况
       校园东侧设计范围内场地高差较大,最大高差约15 m (图2)。校园入口两侧园区功能结构单一,缺少景观节点和休憩空间;游路路面狭窄,无法并行;园区与外围高架桥、市政公路距离过近;植物种植随意、空间性差。广场区域场地设计高程混乱,景观布置散乱,无主次轴线。该区域内植被种植高矮错落无规律,景观视线及遮挡区域不合理。校园内部虽然机动车道路覆盖相对全面,可达性好,但交通组织零乱,人车混行,路线模糊。同时,设计范围内还有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旧建筑,该建筑已丧失实用功能,并与新建建筑风格不协调。在与甲方沟通过程中,甲方表示打算拆除这栋老教学楼,这为校前广场的重新布局梳理出了新的空间。
       校园背靠西山的景观用地地势相较校前区域更为复杂,地势变化多且高差更大;山体土质疏松、滑坡频现、枯树老枝落叶多,存在火情安全隐患。虽然后山游园内植被茂盛,大树参天,但大部分游路因疏于维护已老旧破败,缺乏通行性和指向性。


3、设计思路
       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视觉和感官上的需求,同时还应提供人精神上的体验。对于党校的景观改造,山地景观的意境表达就是重中之重。山地景观是由山地地貌和其他要素构成的景观综合体,具有独特的空间属性和审美价值。首先应促成校园山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营造具有韵律感、高低错落的景观空间,形成富有个性、秩序严谨的山地景观序列,并考虑组织相应的山地景观视点,以突出山地的景观形态特征。在构筑山地景观秩序的过程中,应以绿脉为先导,重视对自然空间和环境的利用、保护,以自然山地、边坡绿地以及集中绿地形成具有渗透性、系统性的绿脉体系,使山地绿地和校园环境互促互补,成为校园的天然绿色屏障,通过这一绿脉体系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赋予人们健康宜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对于校前文化广场区域,在梳理场地与建筑的关系,综合分析之后我们决定利用中轴线和台地式景观进行布局(图3)。中轴线的设置让场地对称、圆满,中轴台阶步步登高,直达升旗广场,使得主建筑更加雄伟宏大。台地式布局能解决山地步行交通问题,但是设计不好的台地将会破坏山体的节奏和美感,所以道路选线不仅影响人的使用,还影响整个坡地的景观。整个中轴景观分为三段五台,高处两台现状布局较为合理且具有一定功能及景观性,故予以保留;重点梳理下部三台景观。第一台为入口广场及绿荫停车,第二台为体现红色文化、党政精神的中央主题广场,包括篮球场及健身等公共活动空间。第三台为台地魔纹花坛景观,可根据节庆、四季需要设计不同花卉绿植图案,使得校园景象时时更新。
       在设计范围内老旧建筑拆除之后,我们把建筑废料应用到了台地堆土用料中,减少了填土的工程量。中轴线两侧设置对称的公共活动广场,结合斜坡设置看台式挡土墙,满足室外休息、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兼具固土的作用,使整个景观衔接更自然合理。通过篮球场打通南北向道路,方便师生通行,沿路设置党政文化展示小品及休憩设施。篮球场两侧增设树阵文化广场,广场上布置活动式树池座椅并设置健身器材,方便师生锻炼身体,也满足了师生课余交流、休憩的需求。
       复杂变化的地势形态和非平整性是环校游路设计中的主要特点。我们结合现状地形、土质、植被情况以及甲方的意见,使用串联式景观布局,达到以最少的干预自然营造最适地性景观。结合党校文化,我们尝试以象征长征精神的“红飘带”联系整个散步环路中的各个景观节点(图4)。以“路”结合不同的“林”——丰富的景观节点,强调校内人文景观与西山生态景观的相互渗透和补充,党校文化与景观节点的相互联系,给人们提供静逸、多趣的活动空间。
       西侧山地园区由于地形高差大,土质松散等因素,因地制宜显得极为重要,不稳定的山头、陡坡等位置即使功能需要也不应考虑布置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内容。从平面图上看,山地环境中很难找出一个理想的功能关系分析图,缺乏经验的设计师往往寻求图面的完美,“完善”场地的功能关系,而这种“完善”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当你有幸着手设计一个山地环境时,要有随时准备牺牲某一功能以满足整体的协调和对场地最大限度的尊重。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怎样减少人为干预,维持自然生态景观成为党校后山景观改造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对原有道路进行修缮,局部增加护栏,确保行走舒适、顺畅,安全。在山地功能空间组织上,利用山地原有空间,经过增强和减弱原空间特征而达到符合人们意识形态的空间格局,在地形平坦、视线开阔的区域设置3 处景观节点满足运动锻炼与文化交流需求。
       预防火灾也是本次后山游路设计的重点。除了沿路增加休息坐凳、防火指示标识,垃圾桶等附属设施;同时在道路两侧增加能够有效阻止或缓解火灾的常绿革质灌木带,使山林与道路形成一定的隔离空间,减小火灾隐患(图5)。植物和地形结合,也可强调或消除由于地形的变化所形成的空间。
       东侧园区的游路设计中利用微地形的变化营造不同活动休闲空间,提高游人参与性,也能满足多人群的需求(图6)。园区内增加4处可供休息、交流,学习的景观节点,与周边建筑及校前广场遥相呼应。主游路路面宽度设计为2.5m,与西边园区贯通形成环线。局部设置景观长廊,长廊两侧种植灌木隔离带,减少外围环境对校内的不良影响,兼具功能性与景观性。整个园区依据昆明气候特点,增加季节性与常绿植物,丰富园区植物层次。通过植物所具有的建造功能,营造较为完善的空间感,增强区域内植物季相性,形成多姿多彩的观赏空间。


4、创作启示
       山地景观设计的出发点首先是结合地貌环境,这就为景观的空间组织及形式提出了较高的功能性要求。设计方案充分尊重原有生态环境,将原有山体形成的生态格局充分保留,作为环境中的生态绿心;利用现状山地环境在功能空间使用上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置空间,充分利用环境中地形以及其他要素的特征和空间属性;同时利用园林手法适当增绿补绿,加强生态园林的氛围。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就是本次云南省委党校山地景观设计所追寻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西蒙斯,俞孔坚,王志芳等.景观设计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西蒙.贝尔.景观的视觉要素设计[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M.A.卡森,M.J.柯克拜.坡面形态与形成 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4] 许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陈忠达,王海林.理想景观[M].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2004.
[7] 朱大奎,王颖,陈方.环境地质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